两年前,我报考一个职业工程师职称,这个职称难度系数很大,但含金量也对应着非常高。为了考过,我下了很大功夫。住平房早起看书怕影响到爱人休息,于是每天五点准时到东城区一家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吃早餐,顺便在里面看书备考。
喝食客剩下豆浆的潦倒小伙
那天喝着咖啡看着书,忽然被一个刚进来的小伙子吸引了。他年龄30岁左右,穿着并不显脏,还戴个黑色塑料框眼镜。进门不是去前台点餐,而是直奔我对面的餐桌,坐下,拿起客人剩下的豆浆就喝。
因为太早人不多,所以我看得很真切。我把书籍收拾进包里,走向点餐处“请给我来份吉士蛋堡套餐”。拿着走向小伙,悄悄放到他面前,小声说“这是您的”,然后匆忙走向大门,耳边传来微弱的一声“谢谢”。
这是我生活中真实遇到过的一个人,确实做过的一件事。也仅做过一次。因为小伙子并没有来别人面前乞食。猜测可能是遇到了临时困难,所以我悄悄做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当天都心情愉悦,这不是用钱能买来的。
由于经常去这家餐厅吃早饭晨读,所以渐渐就看到了一些以前白天看不到的人和事。
夜晚睡在24小时餐厅的大叔
这个大叔衣服略显破旧,感觉应该是很久没有洗过了。偶尔我看书累了,会在门口吸根烟。
那天潦倒大叔也出门吸烟,没带打火机,我为他点燃香烟,寒暄攀谈起来。
他自称今年53岁,祖籍是山东,后来特殊际遇在北京国企上班,户口也迁了过来,在石景山区,算是北京人。因为爱喝酒10年前和爱人离婚了,儿子和单位分的房子都给了前妻。
离婚后彻底放飞自我了,天天醉生梦死。结果不久股骨头坏死了,国企单位给了很多照顾,过了治疗期按照劳动法给了一大笔赔偿金和他解除了劳动关系。
因为换了髋关节,身体不行也就没再上班。现在他基本靠吃老本活着。白天去附近的东城区图书馆看书消磨时光,晚上来快餐厅睡觉。毕竟没有收入也租不起房。冬天的图书馆和24小时营业快餐厅确实是一部分特殊人群的活动场所,因为那里暖和还有免费开水。在外面寒风中瑟瑟发抖是不可能的,毕竟人都不傻。
我问他为什么不去户口所在地寻求帮助,他呐呐这没有说话,许久才说我过几天去试试。
奇怪的老夫妻
还有一对老夫妇也常在餐厅遇到。听大叔说,他们白天也会去图书馆取暖休息,是一对为了解决邻里纠纷来北京寻求帮助的外地夫妇。
他们带了两个大包,每次都在一个凹进去的桌子那互相依偎着睡觉,不和任何人说话聊天,我对他们的了解也仅限于大叔的介绍。但从衣着能看出他们夫妇和普通人不一样。
为什么他们不去救助站呢?大叔也不能替他们回答。
夜晚的北京是祥和美丽的,白天工作忙碌一天的人都在香甜睡梦中,特殊的人和故事也在夜色中演绎着。参加考试后我没再去那个餐厅吃早饭,也就没再遇到过他们。这就是我在北京曾遇到过的特殊人群,冬季虽然寒冷,但他们也没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成年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选择属于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笔者觉得后两个故事中的人物,选择的生活方式不是笔者能理解的,您能理解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个别照片截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