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而在游行队伍中,一位位耄耋之年的老兵们正坐在礼宾车中接受检阅。
此刻的电视机前,位于邢台市广宗县槐窝村的一户吴姓人家,也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一辆辆缓缓驶过的礼宾车。
突然,他们看到了一个无比熟悉的面孔:“妈你快看,那是咱爸!”
前排左一吴洪甫
电视机中出现的那位老人,身穿一袭*装、胸前挂满勋章。在接受检阅的时候,他抬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礼。
那一刻,他仿佛重回60年前的热血岁月,也回想起了37年来的“隐居”时光。
而在那37年里,没有任何一个人了解他的过往,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他曾为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
大家都以为,他退伍前是一个伙夫,退伍后是一个农民。
这位老兵到底是谁?曾立下赫赫战功的他,又为何对自己的辉煌过往闭口不提?
一家三代革命传承,参*入伍屡立战功
“我的爷爷叫吴玉焕,抗日战争的时候牺牲了,是革命烈士。我的父亲叫吴锡贺,那时候是老家槐窝村的民兵队长。还有一个叔叔叫吴静斋,也是*内的革命干部。”
吴洪甫
到了吴洪甫这一代是第三代,他渴望传承家族的红色基因,追循先人的脚步继续投入革命战斗。
所以参*入伍是他从小的梦想,而他也一直在为这个梦想拼搏努力着。
年年底,刚满18岁的吴洪甫信心满满地填报了参*报名表,后来果然不负众望光荣入伍。
在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后,他于次年三月被分配至空*地空导弹二营。
他所肩负的任务,是针对导弹的线路数据进行测量、标图和定位。
所以,标图员又被称为导弹上的“眼睛”,所处的工作位置至关重要。
不过当时的吴洪甫只有初中学历,对那些在天上飞的武器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他原以为自己会被分配至陆*部队。
而来到地空导弹二营后,零基础的他要从头学起。当时部队专门聘请了一位苏联专家,几名新入伍的标图员就跟在专家身边学习。
吴洪甫
但由于语言不通,所以双方之间的交流主要靠翻译,其次就是靠双手比划。
而性格内敛的吴洪甫更擅长自我琢磨,他通过有效记忆和情景模拟,将多个基础数据牢牢记在心中。
苏联专家在离开前还特意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小考,最终吴洪甫以优异的综合成绩脱颖而出。
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他的整个*旅生涯可以说只做了两件事。
一是跟随部队南北辗转,进行实地演习;二是把自己泡在图书阅览室里,不断充实相关知识。
他到过大漠戈壁、也去过深山老林,凡是艰苦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
但其实没有人愿意看到战争和死亡,在艰苦训练的背后也不是好战喜战的心态,而是为了在战争来临时能有自保和反击的能力。
吴洪甫就是这样想的,他不想重蹈父辈的覆辙,更不想看到祖国和人民再度陷入水深火热中。
因此他夜以继日地拼命练习,告诫自己必须做到“不战则已,逢战必胜”。
很快,他的第一次实战机会就到来了。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年的9月9日就是吴洪甫第一次大展身手的时候。
“接到命令的那一刻挺紧张的,领导战友们都在等着我的数据。那是丝毫不能耽搁,更不能出一点错误。”
9月9日早上7时30分,敌一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越过台湾海峡,直直地朝着江西省南昌市飞来。
它在鄱阳湖上空盘旋了很久,并在8时25分进入了地空导弹二营的攻击范围内。
时任二营营长的岳振华,在发现敌情的第一时间就下达了战斗准备。
岳振华
而作为标图员尖子生的吴洪甫,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定位敌机位置的重任。
“吴洪甫,给你8秒时间!能不能把位置给我确定了?”
“营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仅仅3秒之后,吴洪甫就确定了大概位置。又过了3秒,他将具体位置上传给了指挥部。
拿到数据的那一刻,岳振华迅速下达攻击指令。一时之间,三枚导弹齐齐射入天际。
正当所有人屏息以待之时,空中传来了一声剧烈的爆炸声,敌机被成功击落!
而第一次参加实战的吴洪甫,只用了6秒钟的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当中时,唯独他自己还傻傻地坐在一旁。
“后来营长跑过来拍着我的肩膀不停地夸我,但我自己还觉得有点不敢相信,那6秒钟就好像一个世纪那么久。”
此战过后,地空导弹二营可谓是在全*出了一次风头,因为这架敌机是我*击落的第一架“U-2”高空侦察机。
而作为“第一功臣”的吴洪甫,除了受到全*通报表扬外,还获得了提前晋衔的殊荣。
年11月1日,又一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出现在了江西省。
这架敌机一直盘旋在上饶上空,并且安装了针对地空导弹的预警装置,因此才有恃无恐的接连挑衅我*。
而这次击落敌机的任务,也落到了吴洪甫所在部队的身上。
但这次的作战任务明显比第一次的要困难很多,吴洪甫和战友不间断地测算了上百次,可每一次的测算结果都有误差。
如果没有一击必胜的把握的话,那就不能贸然出手。营长岳振华在一旁急得不停踱步,而吴洪甫的内心也是焦急不已。
这时,吴洪甫决定采用“尽快打法”。只要计算没有误差,就算雷达没能侦查到敌机,他也有把握锁定位置。
于是他迅速在坐标图上确定了三个位置,十分自信地向着岳振华报告道:“报告营长,这三个位置,我敢肯定三发必中一发!”
岳振华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最终还是决定相信他的判断。
而当导弹射出后,除了吴洪甫,大家的心中都还有所怀疑。可是十几秒钟后,空中如愿传来了一声爆炸声。
这下子,所有战士们都欢呼雀跃起来。而吴洪甫,也无愧于导弹上的“眼睛”之称。
鉴于他们这次的出色表现,中央*委和国防部也做出了表彰。
地空导弹二营全体官兵被授予集体一等功,并荣获“英雄营”称号。
与此同时,吴洪甫和其他几个战友又被分别授予个人一等功。
吴洪甫
在五年的参*生涯中,他参与了两次打击敌机的战斗,并荣获了多项殊荣和奖励。
这些赫赫战功和勋章,也成为了他往后余生中忘不了的一段光辉记忆。
但最令吴洪甫印象深刻的,还是一张大合照。
人民大会堂中的接见,37年以来的“隐居”
“有一年老家发大水,在睡梦中房子就被冲了。我妻子不顾危险跑进危房,就为了给我找回那张大合照。”
那张大合照上除了二营全体官兵,还有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等多位国家领导人。
照片拍摄于年7月23日,*和国家领导人在那一天专门接见了“英雄营”的全体官兵们。
走进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吴洪甫的心里感到无比光荣和骄傲。
而那次接见,也是毛主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次成建制的接见一个营级单位。
吴洪甫
周总理在同官兵们握手时,指名道姓地找到了吴洪甫,并第一个和他握手。
当天晚上,吴洪甫和部分战友受邀参加了周总理准备的晚宴。在宴会上,陈毅大力赞扬了他们这些“英雄营”的功臣。
正是由于他们这些标图员“快、准、稳”的标图定位技术,才使得我*地空导弹部队能无一败绩地击落“U-2”、“RB57-D”、“RF”等多架敌机。
这些光辉战绩不仅震惊了全国,也让整个世界为之一震。自此以后,新中国很快就取得了自己的制空权。
年2月,吴洪甫和同批的战友们迎来了退伍的时刻。退伍前夕,营长岳振华专门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
“同志们,希望你们要牢记我接下来说的话。回乡之后一定要做到两个‘务必’,第一务必不能泄露部队机密和国家机密,第二务必不能因为地方*府没安排就闹意见。”
吴洪甫
“你们是‘英雄营’走出去的兵,任何时候都不能给‘英雄营’丢脸抹黑。”
营长的这一番话,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位退伍战士的心上。而吴洪甫同样如此,因为这一番话就此开始了37年的“隐居”生活。
回到老家槐窝村后,他闭口不提过去五年当中发生的任何一件事。
在当地*府办好相关手续后,他什么要求都没提,回到家里就扛起了锄头。
“咱祖上也是农民出身,既当得了兵又种得了地,我现在不过是重操旧业。”
但村里人都知道吴洪甫是退伍回来的老兵,再加上那两年我*击落多架敌机的事迹传得沸沸扬扬,因此很多人抱着好奇的心态,上门来找他咨询内情。
每当这时,吴洪甫都不得不选择撒谎来掩盖实情:“这我也听说了,但我就是个伙夫,哪里知道前线的事情。”
吴洪甫
不管谁来问,他始终三缄其口,牢牢谨记退伍前二营长所说的那一番话。
后来经人介绍,吴洪甫和妻子刘慧文走到了一起,婚后两人生下了三个孩子。
但即便是面对着至亲的妻儿,他也没有夸耀过自己的*旅生涯和那些勋章荣誉。
有一次妻子收拾房间的时候,无意间翻出了丈夫的证书和勋章。望着这些沉甸甸的荣誉,她头一回对丈夫的身份生出了质疑。
一个普通的伙夫,能有机会受到这么多的表彰吗?
而吴洪甫知道后也没呵斥妻子,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没啥好提的,过好当下的日子才重要。”
听到这刘慧文也就明白了,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是一个很懂得分寸进退的人。
既然丈夫不想说,那她也就当做不知道。
从年到年,吴洪甫已经彻底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村里人每逢提起他,也都是说他“脾气好、肯吃苦、有责任担当”。很多人都忘了他曾经当过兵,偶尔几个人也只记得他在部队里做过伙夫。
但在这近乎“隐居”的37年中,吴洪甫一家人的生活可以说是过得十分艰苦。
他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兄弟四人全是面朝*土背朝天的农民。上了年纪的老母亲,则选择和大儿子一起居住。
但老母亲年轻的时候身体就不太好,老了之后更是经常头疼脑热,后来直接瘫痪在床了。
一开始夫妻二人轮流着照顾还不算太辛苦,可是妻子在几年后不幸股骨头坏死,日常出行都要拄着拐杖。
那时的吴洪甫是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吃喝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
吴洪甫和妻子
但这诸多苦难他都一一熬了过来,可唯独面对儿子时,他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愧疚和难过。
那是年的一天,儿子像往常一样和同村的几个小孩待在一起玩闹。
可在玩闹的过程中,儿子的左眼不小心被一个孩子给误伤了。亲戚朋友听说后全都赶了过来,一致要求那个孩子的家长承担责任。
因为当时的情况很紧急,医院接受手术。可一来交通不便、二来囊中羞涩,哪里有这个条件去接受手术?
而且那个孩子也是无心之举,他的父母在知道这件事后立刻上门赔罪,东挪西借的送来了元和一大摞粮票。
这些财产,已经是一户普通老百姓家一辈子的家当了。
思虑良久,吴洪甫还是决定得饶人处且饶人:“事该咋办,得有分寸,别太难为人家了。”
妻子听了这话痛哭不止,而最后儿子的眼睛也没治好。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自此失去了一半的光明。
等三个孩子都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他们也很懂事地选择了辍学打工。
其实凭着吴洪甫的那本证书和曾经立下的战功,他完全可以让几个儿女接着把书读下去。
可是他没有这么做,不管自家多苦多难,他都没有开口向*府和国家求助过。
“我还有手有脚、他们也有手有脚,干啥要去麻烦国家?”
尘封过往得以开启,送孙入伍延续信念
后来村干部看吴家的日子的确难过,于是就特意给吴洪甫腾出了一个低保名额。
但这位铁骨铮铮的老兵说什么都不要,作为“英雄营”的一员,他始终秉持着部队传统,永远将个人利益放在最后。
关于那五年的战斗生涯,他也打定主意一辈子不开口了。可情况在年6月发生了变化,起因是由于一篇报道。
那期的《世界*事》采访了一位老兵,他的名字叫岳振华。而访谈的内容,就是地空导弹二营官兵们击落两架“U-2”高空侦察机的事迹。
原本保密时间已经过了,作为“头号功臣”的吴洪甫,也不必再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了。
他选择将尘封过往一一道来,并不是心存炫耀,而是想激励子孙后辈。
也是直到此时众人才得知,他们口中“老实负责”的农民老吴,就是当初那些英勇事迹的主人公。
而原本对父亲心怀一丝怨怼的儿子也选择了理解,三个儿女也终于得知了父亲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宁愿甘守清贫。
一切只因为他曾经穿过的那身*装,只因为他心中永恒不变的那份信念。
而相关*府在核实完具体情况后,特意上门对吴洪甫进行了慰问,并根据相关条例落实了补贴优抚待遇。
但吴洪甫总是不愿意接受,他觉得国家和*府对他的照顾已经够多的了,做人不能有太多的奢望。
因此他还是一日三餐吃着咸菜窝窝头,一年到头不添置新衣服,甚至很多衣服上还有补丁。
对此村里有些人看不下去了,经常劝他对自己好点。再不济,也可以找*府帮忙给几个子女安排安排嘛。
可吴洪甫从来没有动过这样的心思,他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子女。
“想要什么,得靠自己的本事去挣。咱就是庄稼人,一辈子靠种地吃饭天经地义。”
而随着年岁渐长,吴洪甫的心里也有着一个遗憾。
往上数两代,他的祖辈和父辈都参过*。他这一代兄弟四人,也出过一个。可到了儿子这一代,却把这个好传统给断了。
为此,吴洪甫将希望放在了孙辈的身上。
在几个孙子和侄孙的面前,他总是不自觉地讲起当初在部队里的历练见闻。
而在他的熏陶感染下,孙辈中果然出了两位继承人。
年9月,亲孙子吴俊雅选择投笔从戎。既是为了了却爷爷的遗憾,也是为了圆自己的“*人梦”。
年9月,侄孙吴子祎也踏上了参*入伍的旅程。他跟随堂哥的脚步,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留在了*地区。
两个孙子临行之前,都是吴洪甫去送的行。他换上了*装,将珍藏多年的勋章赠送给了两个孩子。
吴洪甫和吴子祎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吴洪甫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差不多的年纪、差不多的着装,却前前后后相隔了60年。
曾经那个热血沸腾的小伙子,已经变成了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头子。
“如果有机会,我多想再重回*营。下辈子,我还是要当兵。”
后记
年,77岁的吴洪甫荣获“最美退役*人”的表彰和称号。
年,他受邀出席建国70周年的国庆阅兵游行。那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来到首都和天安门,他也亲眼见证了导弹部队的发展和壮大。
“和我们那时候比起来,祖国现在是更加强盛了。有一句话说得好,若有战召必回!”
在参加完阅兵仪式后,吴洪甫找到相关部门提交了入*申请书。
其实他早在退役之前就已经写好了,但一直没好意思交上去。因为当初的他觉得自己还年轻、不够优秀,远远没有达到成为一名*员的标准。
如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他再度重燃了入*的决心。因为,他怕自己再犹豫就没有机会了。
同年10月31日,吴洪甫站在*旗下庄严宣誓,终于圆了入*的心愿。
在他的一生当中,*旅生涯只有短短的五年时光。可他在那五年里学到的东西,却用了整整一辈子去践行。
而吴家五代人,有四代人都为国为民抛洒热血。这份执着和坚守,值得所有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