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症状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TUhjnbcbe - 2025/2/24 23:45:00

(▲年5月22日,中国参加第十届远东运动会的全体运动员留影。图片来源:天津日报)

摘要:“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不再是、更不会永远是中国读书人的标配。

张伯苓认为如果“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曾说:“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德智体三育中,我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至体魄,则勿论欧美,与日本人较,已相差远矣!”(张伯苓《今后之我国体育》)他本人以身作则,参与组织领导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重大的体育赛事,因此尊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

胡适在《教育家张伯苓》中介绍,“当时,除了教会学校外,体育办得最好、最出名的是南开学校。南开学生在华北、全国及远东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会上都获得过奖牌。自年起,所有的重要运动会都聘请张伯苓为总裁判。”

张伯苓是爱国斗士,即使在体育赛场,也在细节中坚持国格。中国近代早期体育运动,受控于外国人,由教会或教会学校组织,外国人任体育团体的领导、比赛裁判,所以赛场上的术语使用英语。

年,他和清华体育部主任舒美科等筹办华北运动会,从年至年办了十二届,前九届都受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中的美国人控制。他负责筹办第十届时,毅然决定,从裁判到一般工作人员,均由中国人承担,比赛用语不准说“洋话”。由此真正开成了中国人的运动会,走出中国体育界独立的第一步。

民国初年的体育风气不佳,运动场上无时不争、无时不闹。国民素质整体偏低,在运动员中、在比赛中必然也有折射。张伯苓注重“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在南开提倡“运动仁侠的精神”(Sportsmanship),对运动员提出五项要求:一、不以不正当的方式侵害对方;二、不以欺诈的方式投机取巧;三、运动员的品格高于比赛的胜负;四、要有合作与公平的精神;五、出国比赛要维护国家的体面与尊严。(储召生《张伯苓: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

他还注重体育的公益性,兼顾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对一些兄弟学校的“选手体育”做法很不以为然,提倡“普及体育”,让全体学生受益,学生毕业后,又促进全社会受益。“苓提倡运动目的,不仅在学校而在社会;不仅在少数选手,而在全体学生。学生在校,固应有良好运动习惯;学生出校,应能促进社会运动风气。”(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运动的标准,不应该集中在‘大会’的竞赛和锦标的夺得。应当视若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常常练习”;“对身心两方面,应当同时注意。”(张伯苓《今后之我国体育》)

在张伯苓眼中,体育的效用不仅仅是锻炼个人体能,更赋予强国强种的爱国情怀和基础,至少有三大好处。

其一,通过体育培养团队合作。他认为,“体育方面有两个很好的训练:一个是合作(TeamWork),一个是公平(FairPlay)”。直到晚年还说:“体验过体育中的竞争、团结、合作以后,推行民主政治要有力得多”。(梁吉生《教育家张伯苓如何成为“中国奥运第一”》)

其二,通过体育改造国民形象。“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南开学校自成立以来,即以重视体育,为国人倡,以期个个学生有坚强之体魄,及健全之精神。”(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他倡导的“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体组织、道德训练和培养救国力量”五大公能基础训练,列在首位的就是“重视体育”。

“中国人之身体软弱以读书人为甚,往昔之宽袍大袖者皆读书人也。今日学校生徒,若非提倡运动,其软弱亦犹昔耳。”(张伯苓《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不再是、更不会永远是中国读书人的标配。

其三,通过体育克服民族积病。他认为,近代中华民族之大病有“愚、弱、贫、散、私”五端,其中“弱、散、私”三病均可通过体育来根治。“体育发达,非身体之强健已也,且与各事均有连带之关系。读书佳者宜有健全身体,道德高者宜有健全身体。”他总结,“强我种族,体育为先。平均男女,促进健全。”(孙海麟《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

南开校友对南开体育的认可度极高。年,温家宝为纪念南开中学80周年校庆,写了《南开精神永放光芒》一文。他回忆:“南开精神是朝气蓬勃的精神。南开中学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校非常重视体育。田径、篮球、棒球、火棒操等体育活动开展得很普遍,常常在全市中学比赛中名列前茅”;“现在想起来,还使人欢欣,让人振奋。”

(年7月7日23:13一稿,7月31日02:23修订,。本文为《“燃志之师”张伯苓:“中国不亡吾辈在!”──“师表校魂”大学校长系列史评之七》连载第19节。)

1
查看完整版本: 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