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长大了!他们热爱体育,更热爱娱乐化的体育,引领品牌营销“玩”起来!
近日,腾讯与凯络联合出品的《解码青少年的文化内核与运动习惯》报告,详细分析了15-26岁人群(因人群与90后大体重叠,后文中用90后代替)的价值观念以及处事方式。与我们以往看到的90后研究不同,该报告不仅对他们的文化内核进行了解读,还由此出发对这群年轻人的运动习惯和媒体行为做出了梳理总结。已经逐渐成长为我国新兴消费市场主力军的90后,面对一个不理想的世俗世界,他们利用“创新”这个武器,活出“创意”,不断对抗与改变。
报告中将90后最显著的文化趋势总结成了四个词:标新立异、率性表达、勇于实践、娱乐精神。这四点自然也体现在了他们的运动习惯上。首先,虽然篮球和足球仍然是90后网上观赛的首选,但是他们也对小众运动及赛事青睐有加,例如赛车、台球、飞镖等。这种“标新立异”是建立在对高门槛运动有一定的了解和一种“不是谁都懂的”优越感下做出的选择。
其次,90后们充满激情与冒险精神,热爱对抗,乐于挑战极限,“率性表达”自我。他们不仅热衷于观赏富有挑战性的运动,也愿意亲身体验登山、攀岩、极限运动的刺激。相信真实的原初体验的他们,一旦找到自己的兴趣之后,便会将其实践至极致,专注个人爱好,拒绝向现实妥协。
最后,90后喜欢边运动边探索,不再为人生为运动预设任何脚本,享受着发现未知的快乐。他们拒绝平淡,为每件事增添点“娱乐精神”。在网上看比赛,随手发弹幕调侃;用跑步app记录路线,跑出个的形状虐狗。很多流行赛事都已经对年轻人群有了针对性部署,主要就是抓住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创新“娱乐属性”,让体育比赛一改严谨的面貌,变的更加时尚有趣。
同时,90后新一代运动员的崛起,运动员与明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比如说,在里约奥运会上走红的“洪荒少女”傅园慧,多次亮相各大卫视的综艺节目,以跨界明星的身份继续吸粉。当“金牌至上”的传统观念被逐渐破除时,体育比赛的严肃紧张感也被年轻人破除,专业运动与大众走得越来越近。年轻人对体育产业的消费方式,无论是观赏、体验还是互动,都在向泛娱乐化进行转变。
“那画面太美”,会搞事情的比赛才“扎心”
90后评价他人,排在前三位的依据是言谈举止、穿衣打扮和外貌长相。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外貌协会”。这种评价方式自然也会适用于其他事情上。基于此,对专业体育比赛进行视觉化包装就成为了吸引年轻人的捷径。
视觉化、娱乐化开发对于一些新兴体育IP,或是价值迟迟未被挖掘的赛事会更为适用。专业体育迷对于长期观看的赛事忠诚度高,比起让他们转移视线,先从泛体育人群下手,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中国乒乓球队队内直通赛,可能是全世界最高水平的乒乓球系列赛,有着小将斩落世界冠军、奥运会决赛重演等话题性事件,但迟迟未能受到与之竞技水平相匹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