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承担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内地高校中来自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已初具规模,生源结构多样性愈发显著。
然而与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相比,内地非民族院校缺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经验,无差别的刚性管理模式与特殊教育对象群体越来越不适应,管理、教学和服务模式往往缺乏系统性,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内地非民族院校而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才能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接受。
基于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笔者从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思想政治载体建设以及提高服务管理质量三大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加强“一条道路”、“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和“六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突出民族特色
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培养其成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坚实力量。
高校应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工作,而且注重突出民族政策。
建立多元文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要避免枯燥无味和强硬灌输。
应重点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利益诉求,发掘并有效运用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蕴藏的教育资源,适当讲述少数民族同胞的先进人物故事,注意良性课堂互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这样才能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整合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致性,以深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课堂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历程及特征,深刻认识到当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包容、互帮互助的意识。教师要注重创造更多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情境,如:设置由各民族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小组,教师精心拟定题目,并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有序地完成小组集体学习任务;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各民族学生走上讲台,来讲述家乡的发展变化、讲述不同民族同胞间友好往来的故事;播放相关影片等,让民族团结的精神潜濡默化的渗透到学生的头脑里。
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争取人心的认识过程,必须采取细水长流、潜濡默化的方式推进。在日常管理中,学生工作者要注重营造良好氛围。
鼓励不同民族学生开展交朋友、结对子、互帮互助等活动,以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推进民族团结示范集体的创建活动。给予促进民族团结的先进集体、个人适当形式的表彰,并大力宣传典型案例。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在与时俱进。新形势下,内地非民族院校可在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作用、开辟民族特色的文化专区、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和密切与家长沟通等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作用
高校基层党团组织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发挥组织育人功能的坚强堡垒,是大学生共同成长的温馨家园。高校应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作用,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首先,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的宣传教育,发挥校、院(系)网站、宣传栏的宣传功能,开展相关知识竞赛、座谈会、征文活动等强化学生的理解。
其次,鼓励、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文体活动和社团组织,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艺、体育等方面的优势。
如在校、院(系)各种文艺演出上请少数民族大学生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体育竞技活动等。
最后,通过党团组织的工作,吸引少数民族大学生密切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吸纳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用党的先进理论和最新成果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提高思想觉悟,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开辟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专栏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承载着各少数民族的情感、精神。
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宣传栏设专区,展示民族物品、优秀民族文学作品和摄影作品等,由宿管会的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和汉族学生干部共同负责维护、更新,形成团结、和谐、包容的寝室文化环境氛围。
结合实际情况,有借鉴性地将民族元素融入到民族学生就餐专区的装修中,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营造亲切舒适的就餐环境,从而有利于汉族生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风俗习惯。”
提高服务管理质量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高校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准确把脉,引领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出实招、求实效,形成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有针对性地建构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分工明确、上下协同、全覆盖的管理体系。成立校级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学生、教学、后勤、宣传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学生管理部门牵头成立少数民族学生服务部,具体落实各项管理工作。
二级学院成立少数民族学生服务分部,动态监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切实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辅导员老师经常主动地与少数民族学生谈心,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学业和人生,在经济上给予重点帮扶,思想困惑给予积极引导,心理问题及时疏导。
严格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遵纪守法、团结同学,对违纪学生一视同仁、严肃处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饮食习惯,建设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餐区,确保饮食质量。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各项突发事件。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关怀
首先,“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较薄弱的英语课、计算机课等公共基础性课程,教学管理部门可邀请校内相关专业教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定期行集中指导,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加强学习的引导和监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分绩点低、成绩不和格的情况及时预警,予以跟进和重点帮扶,确保学生不掉队、不落伍。”其次,做好贫困家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资助与勤工助学工作。
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学生、学生工作干部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三级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有效地跟踪、控制和帮扶;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开展心理咨询,普及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解析心理现象,传授心理调试方法。
最后,提供高质量的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职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帮助学生科学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
加强思想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自觉把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好家庭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资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