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症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双减深度观察教育走向何方应重新排
TUhjnbcbe - 2024/7/5 17:36:00
北京哪有看白癜风的 http://baidianfeng.39.net/

我们最喜欢标榜的是人本教育,却似乎是个伪命题,因为并不知道,人是什么。

我们最喜欢称道的是扎实的基础教育,却似乎也是个伪命题,因为错把技能训练当“扎实”。

以国家制定的“五育”方针来审视基础教育,我们就不能不痛苦地发现,教育背离方针太远了,陷落在狭窄而没有意义的技能操练中。

不知道,“双减”专家们提出这一理念,是不是要纠正教育,回归五育方针?还是只为了减负而减负,迎合一下家长的呼声?

孩子18岁前的经历非常重要,奠定以后的人生方向,必须拥有基本的价值观,树立信仰的丰碑,并在信仰的指引下塑造品质的雏形。在塑造自我的历程中享受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有丰富的快乐,更有丰富的痛苦;不仅有奋斗的艰辛,更有超越自我的幸福。

一德育为灵魂

追求爱的情怀,体验爱的幸福,从而积淀坚强的个性和高尚的道德,才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即以“德”为灵魂。教育怎么影响人生?就靠爱的信仰及其培养的品质,从而奠定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反之,六年小学只留下操练题海的可怕印象,三年高中就是没日没夜地苦斗难题,只留下噩梦般荒诞的印象,哪里还有教育?

就算教育是有功利价值的,也不难推论,是爱的信仰、强大的个性、高尚的道德更有未来发展意义,还是练的那些难题?技能角逐已扭曲教育,以此选拔的高分孩子往往在人格上残缺得更严重,因为被定理掏空生命,哪里有发展潜力呢?

让孩子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大的个性品质,是德育的崇高责任,为孩子未来事业发展提供高瞻远瞩的视角及原动力。每个杰出者都是用这两种品质成就其非凡的事业,所有平庸者无不因道德黑暗个性丢失而无所作为。比较优异的品质,超强的解题技能还有什么意义呢?失掉灵魂的生命还奢谈什么价值?

二“四育”都以德育为终极目标

德育决不是孤立的高高在上的品质,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来塑造。

劳动教育是以塑造强大个性和高尚道德为目的,决不只是为了获得劳动技能。劳动直接塑造品质,是亲切的德育,勤劳坚强善良等品质与劳动天然联系。

美育看似培养审美力,享受审美情趣,其实审美的内核是爱及其表现手段,也是培养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积淀信仰的丰碑,为塑造品质提供方向指引和内驱力。

体育跟劳动一样,也是亲切的德育,不仅为增强体质,训练运动技能,也是塑造坚韧阳光的个性,还与道德有关。

智育更是德育,儒家就将仁义礼智信并称,德育本是认识自我的智慧,无德便无智,而德行的培养无不需要智慧的指引。

三智育的内涵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把智育关进狭窄的技能囚室,却不明白技能思维是最没有价值的思维。技能是运用知识的反应力,如果知识远离生产力,定理不过是几个世纪前的发现,运用知识的技能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为技能是围绕知识定理画圆,是典型的模仿思维,阻碍创新思维发展。

智育有两大方向,一是认识自然智慧的科学,二是认识自我智慧的文化。技能不是科学智慧,科学智慧凝聚于自我对科学的认识观,即思想。文化智慧凝聚于爱的信仰,即爱的理性认识,同样表现为思想。

科学与文化智慧息息相关,没有文化智慧的指引,科学探索就失去方向,也就无缘科学发现或创造。同时,科学也推动文化发展,为认识自我提供思维方法和理性精神。如果陷落于技能操练,科学不仅不能提供认识自我的思维方法和理性精神,反而造成蒙昧。

认识自我的最高智慧是爱,爱发展为思想就是信仰,包括自爱的信仰和他爱的信仰。追求爱的信仰就是塑造高尚道德和强大个性,结晶为品质,不就是德育?

如果以品质塑造为德育的目标,那么智育是不是为品质塑造指明方向呢?情商与智商都是智育,不过为德育塑造品质提供方法和路径。

综上所述,品质塑造的逻辑层级是,知识——爱——思想(即信仰)——行动(即实践)——个性和道德品质。

知识是为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热爱,热爱发展为思想的信仰,信仰指引行动,在行动中塑造品德。知识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文化知识,知识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的科学智慧和文化智慧,智慧凝聚成信仰,信仰突破习惯的统治,开辟崭新的行动,不断行动,最终结晶为高尚道德和强大个性,抵达教育的终极目标——立德树人。

所以,我们在技能的歧途上走得太远,难以返程,是容易理解的,但总得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

1
查看完整版本: 双减深度观察教育走向何方应重新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