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体育,不清华。这是清华源远流长的传统和美名。清华建校之初,曾以“三好学校”著称:校舍好、英文好、体育好。年12月31日,蒋南翔就任清华校长后,更是将体育精神发扬光大。60年前,他还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
清华大学第60届“马约翰杯”学生田径运动会
(图片来源:清华新闻网
)
清华的“强迫运动”
年,清华学校开始实行每日下午四时至五时之“强迫运动”。年出版的《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所刊《清华二十年来之体育》一文,阐述“强迫运动”的做法:
“每日下午四时后,将全校各处寝室、自修室,以及图书馆、食品部等处之大门一律关锁,使全体学生到户外运动场,投其所好,从事运动”;“此法行至民七(注:年)体育馆已落成,体育课改为正课后为止。”
清华学校还规定,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必须通过“五项测试”,即码跑(14秒);半英里跑(3分钟);推铅球(20英尺);跳高(45英寸)或跳远(12英尺);射箭(10分)或熟悉篮球、足球规则。体育不及格者不准出国留学。(王向田《清华体育传统的思想根源初探》)
清华届学生吴宓虽然各科成绩优良,但跳远只能跳到3米5,未达到3米65(即12英尺)的及格线,所以他不得和同级同学一起出国。被马约翰先生滞留半年体育合格后,吴宓才得以赴美就读弗吉尼亚大学,年转入哈佛大学。
在清华学习八年的届学生梁实秋毕业时正和程季淑热恋,对出国留学视为畏途,原因自称是“在清华有读不完的书,有住不腻的环境,在国内有舍得不离开的人,那么又何必去父母之邦?”他曾和在清华学习十年的届师兄闻一多商讨,到美国那样的汽车王国去,会不会“被汽车撞死为天下笑?”闻一多先他一年到美国留学,第一封来信第一句话便是:“我尚未被汽车撞死!”随后鼓动梁实秋出国去开开眼界。
那时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没有学生毕业有机会出国而拒绝的先例。程季淑支持梁实秋出国,答应等他三年。然而,比学业更大的考验来了,他出国得先过“体育关”。
梁实秋平时疏于锻炼,体育更非他擅长,“马约翰先生对于我的体育成绩只是摇头叹息”。清华游泳池虽好,但他几年不下水,第一次游泳考试当然不及格,一个月后补考。临时抱佛脚苦练,补考时“在水里扑腾得好厉害,水珠四溅,翻江捣海一般”,“沉到了池底。……便在池底连爬带泳的前进,喝了几口水之后,……安安全全的跃登彼岸”。马约翰先生笑得弯了腰,挥手叫他走,说:“好啦,算你及格了。”梁实秋自嘲“这是我毕业时极不光荣的一个插曲”。(梁实秋《清华八年》)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级清华中国文学系学生蒋南翔任清华校长后,沿袭并强化清华重视体育的传统。年3月2日,他就任校长不足九周,就在清华全体教师*、团员的讲话中说:“对于学生要订健康计划,保证同学一天有一两个小时的运动时间”,“以后体育不及格的不能毕业。搞好身体,这是一个*治任务。”讲话后不久,校务会议通过《本学期健康工作计划》,明确体育锻炼的目标和成立体育代表队的计划。
年6月7日,清华举办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田径运动会,共有0多名学生参加比赛,几乎占全校学生的1/4。男生三级跳远和米的成绩接近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纪录。蒋南翔在开幕式上致词:“这次运动会不但检阅我们参加运动的普遍性和各项记录成绩,而且要检阅表现在运动中的新道德,如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机敏、勇敢和纪律性等优秀品质。”(孙云彦《蒋南翔校长与清华大学的“全面”体育教育》)
年,清华大学第1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入场式(图片来源:清华新闻网
)
年2月,蒋南翔在参加体育教研室教师和体育积极分子的座谈会上,灵活运用辩证法,提出“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学校体育工作方针、指导思想。
年,由于受到*治运动的影响,清华体育工作一度消沉,蒋南翔对此不甘心。11月29日,他在西阶梯教室召开的清华全校体育工作干部会上说:“你们看,马老(注:指马约翰)今年已经76岁了,还是面红身健。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因为年纪越大,知识、经验也就越丰富。”这是他首次公开表达“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设想,至今正好60周年。
年3月9日,蒋南翔就健康等问题与团委干部谈话,其中谈到:“‘要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提法还是合适的。”年9月,他在迎接新生大会上号召,“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年9月,他在迎接新生大会上,勉励同学身体好,不要像旧中国有些大学生一样,“第一年买眼镜、第二年买痰盂、第三年买药罐、第四年买棺材”(徐锡安《青年导师教育伟人》),号召“将来清华毕业的同学,不仅业务上,*治上都很好,身体也很棒,独立工作能力特别强,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清华体育部主任、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兼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是清华体育、我国体育的一面光辉旗帜。年1月4日,清华师生代表举行马约翰教授在校工作五十年祝贺会,蒋南翔致贺词时风趣地倡议:“把身体锻炼好,以便向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赛,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更简洁更有力,为什么蒋南翔会在前面加“争取至少”四字前缀呢?其中还有故事。蒋南翔和学生们在酝酿讨论这一口号时,级清华机械系学生、清华田径队队员张益提出:“有人会说我身体很好,可以工作50年以上,也有人可能身体不好,50年做不到怎么办?”蒋校长风趣地回应:“那就加上二个前缀词,改为‘争取至少为祖国工作50年’,身体好的应该‘至少’,身体差的要‘争取’。”(张益《忆往昔》)从中既可看出蒋南翔平易近人的“接地气”风格,也可看出他的“各按步伐,共同前进”教育思想在体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从此,“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和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样,所有清华人都耳熟能详,成为清华人广为传颂的奋斗目标。
马约翰先生(左)和蒋南翔(右)
清华“四点半”
深受师生尊重和喜爱的马约翰先生,是清华园的“活力名片”,总要为新生们上第一堂体育课,大讲“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同时讲他回国的故事和体育教学生涯。他倡导的“Fight,fight,fight!Fighttothefinish!”(干!干!干!坚持到底!)的体育精神,永远定格在清华人的心目中。
年3月11日,清华学生体育协会成立,名代表出席会议。协会公布新劳卫制和运动员等级标准,全校同学均为协会会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天下午四点半,清华园中广播都会响起这段熟悉的声音:“同学们,课外锻炼时间到了,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参加体育锻炼,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图书馆、宿舍、教室纷纷关门,全校学生踊跃到操场锻炼,所以有“四点半”说法。(清华新闻网《“四点半”的纪念与传承》)各班级组织起锻炼小组,集合整队,由小组长带领高呼:“为祖国!锻炼、锻炼、锻炼。”(张益《忆往昔》)
蒋南翔言传身教,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据体育教授夏翔回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读书时期,蒋南翔就热爱体育运动,有时玩篮球“斗牛”(当时清华流行的在篮球场上不按篮球规则的一种运动),有时长跑,有时游泳。任校长时期,下午五时左右的体育锻炼时间,蒋南翔常在新林院教工操场或西大操场上进行长跑。跑的速度虽然不快,但能坚持,每次都要跑几千米。据工程物理系首任*总支书记滕藤回忆,蒋校长“每天下午四五点都跑步,对许多清华人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蒋南翔还提议把校领导、老教授组织起来,成立锻炼小组,聘请马约翰先生任指导。锻炼安排在晚上,每周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每次锻炼跟上体育课一样,集合整队,先点名,再由马约翰先生带领做准备活动,然后按计划各自运动。蒋南翔不仅参加,而且每次都早到,其他人也不好意思迟到或缺席了。他直至七十岁后,仍能坚持游泳至0米的距离。
清华学生体育综合水平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高校中实力雄厚。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于年9月至10月在北京举行。据清华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