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轮课改的抓手三年一剑,西城这所学校交 [复制链接]

1#

没想到,临近年年底,在西城区教育科研月亚太专场上,精彩的项目式学习研究课,一堂接一堂,带给与会者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先是语文课《重拟西游路》,围绕《西游记》原著,讨论如何设计一个虚拟现实体验馆,把与会者的兴趣吊得老高。

以耳目一新的视角阅读名著,体验西天取经的酸甜苦辣,重现师徒四人的高光时刻,与会者看得饶有兴致,课堂也跟着“活”了起来。

紧接着,融合了地理和美术学科的《适宜的建筑》火热开课。

如何设计与地域环境相适应的宜居建筑?学生们绘制分析图,制作建筑模型,深刻理解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关系。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有了新的天花板。

另一边,二年级数学课《礼物盒有多大》开启了探究大门。

原来,这是一节不规则物体的测量实践课。一个喷壶的宽度和高度怎么量?该用多大的礼物盒去装?

学生们分组讨论测量方法,汇报测量过程,完成测量报告。教学切入口小,却不乏大智慧。

与此同时,另一间教室正在讨论设计一款文创奖品。谁小时候还没有过当艺术家的心愿呢?

《文创之形,汉语之美》这节语文课,利用对汉字知识的积累,再结合亚太实验学校的文化理念,学生们设计得津津有味,演示得头头是道,有趣、有益、有用贯穿整个课堂。

……

12月8日,由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和西城区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承办的“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与研究”西城区教育科研月现场会活动圆满结束。

这是一场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科研盛会。与会老师们纷纷感慨,项目式学习带来的教学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变了。”

项目式学习,给学生带来热情和动力,给课堂带来魅力和变革。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利器,这样的场景不仅仅局限于亚太实验学校的公开课,而是已成为该校课堂的常态。一场革新和蜕变,在课堂中逐渐成为日常。

01

“推动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抓手”

“项目学习是推动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抓手。”今年两会期间,全国*协委员朱永新教授提出一个观点,如果说过去的课改更多基于原有学科的变革,下一轮课改应该是基于项目学习的新课改。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年版)》中明确指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项目式学习被写入版新课标中,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12月8日,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校长徐向东在西城区教育科研月亚太专场上作题为《以项目式学习推进新课标核心素养落实的实践与思考》的主题报告,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交出了一份勇敢探索者的答卷。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校长徐向东

徐向东校长介绍,项目式学习(简称PBL)是一种建构性的教与学方式,教师将学生的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而提出问题,并利用相关知识与信息资料开展研究、设计和实践操作,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和分享项目成果。

亚太实验学校经过近三年的探索,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研究,探索始终都紧紧围绕“上紧贴纲领,下切合实际,回归教育本质”的初心,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落实之路,也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和效果。

比如,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围绕学科课程标准,梳理出项目式学习设计的三个关键环节:提炼学科本质问题、设计核心驱动问题以及确立项目核心产品。

徐校长表示,项目式学习是一种理念、一种方式,这种理念方式为新课标以素养为纲的教学要求落实提供了教学思路与方法。

02

“死知识”变成“活知识”

项目式学习为什么有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

不妨让《了解自己、科学备赛》这节生物、体育融合课自己“说”出答案。

传统的体育课堂,老师会让学生做热身准备。但不少学生敷衍了事,总觉得运动损伤离自己很遥远。而传统的生物课堂,学到《动物的运动》一节时,会通过观察羊腿、解剖羊腿,了解生物系统结构和运动发生的过程。

为什么学生依旧懒得做准备活动?为什么兴致勃勃地解剖完羊腿,却不知道完成了这个实验有什么用?

这正是传统教学被很多学者、教师乃至家长诟病的原因——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当然谈不上发展核心素养。

但在项目式学习中,如果以“如何科学训练,提高短跑成绩”为情境,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份“具体可实施且科学”的训练计划,学生需要通过解剖羊腿的探究活动以及体育老师的讲解,深入了解热身运动分别是为了保护运动系统哪一部分结构,那么不需要老师强调,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自我纠正错误的运动习惯。

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了解动物的结构,学了之后可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知识便有了实际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单单运用生物学基础知识,还要运用体育、物理、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发展的是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能力,提升的也正是核心素养。

比起孤立的单元教学,系统的项目式学习需要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内驱力去主动探索问题,这种真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整合性和生成性的任务,则可以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

03

好不好,数据会说话

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如何进行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设计和实施,实现国家课程的深度学习和学科融合?

唯有通过课堂改革,才能切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落实教育的本质。亚太实验学校让项目式学习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场,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重唤课堂活力。

亚太实验学校调研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项目式学习,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都有显著的提升。项目式学习在促进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方面卓有成效。

与此同时,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程度普遍有所提升,对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在学科中寻找项目式课堂等问题有了更具体的体会。

一线教学实践同样离不开专家的导航和把关。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宋萑教授在西城区教育科研月亚太专场上充分肯定了教师们在新课程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实践取得的成果和成绩,尤其肯定了教师们在实践中的证据迭代、持续反思和持续创新的科学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宋萑教授

西城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沈桂芬主任回顾了亚太近年来秉承“教育浸润生命”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重大实践与探索,充分肯定了学校建校三十年来“为*育人、为国育才”,在基础教育办学育人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西城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沈桂芬主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将课堂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通过项目式学习研究,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让学习变得更加富有意义与挑战。

未来,正如校长徐向东所言,“对项目式学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思考、实践,在反思中不断探索思路、解决新的问题”,亚太实验学校将课堂从“知识教学”转向“全面育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END

文|京教君

内容来源|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