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科学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预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家长应重视儿童青少年的日常体育锻炼。
生活中的运动
每天进行数次与生活相关的活动,时间累计超过0分钟,强度适中。比如走路、爬楼梯、骑车、进行园艺活动、做家务、逛街和购物等。
伸展运动
每周进行5~7次锻炼,每次练习6~10个动作,每个动作持续0秒,强度为伸展至有拉紧感,比如瑜伽和拉伸运动等。
有氧运动
每周进行~5次锻炼,每次锻炼时间超过0分钟,强度为中等偏高。比如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登山、有氧舞蹈、健身操、网球和篮球等球类运动。
肌肉力量运动
每周进行2~次锻炼,每次进行1~组训练,每组训练包括8~12个动作,强度不宜过大。比如仰卧起坐、俯卧撑和弹力带练习等。
静态活动
每天累积时间不应超过60分钟。除学习外,这类活动主要有看电视、玩电脑和手机等。
儿童青少年应尽量减少静态活动!
青少年体育运动误区
误区一:孩子每天上下学走路40分钟,运动量足以,不需要再锻炼了
上下学走路,仅仅算有氧运动,健康不仅仅需要有氧运动,还需要力量练习、柔韧锻炼、平衡锻炼、协调锻炼等等
误区二:学生阶段,孩子应以学习为主,等不忙了再锻炼
少年儿童阶段是培养终身习惯的关键期,因此,我们提倡从小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
另外,科学安排体育锻炼并不会影响文化学习,反而将起到促进作用,并带来更多的朋友和快乐。
误区三:我们小时候没有专门安排体育锻炼,身体一样好,孩子也不用
这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一个过程。原来的生活环境提供了很多锻炼机会,现在锻炼时间不足,因此需要专门的体育锻炼来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比如骨质增强型锻炼、力量锻炼等等。
误区四:孩子身体很好从不生病,没必要坚持体育锻炼
有的孩子看起来身体健康,但某方面体能可能较差,这意味着他的健康可能存在“短板”。坚持体育锻炼“扬长补短”,才能使身体全面、健康发展。
误区五:孩子不胖,就不用锻炼了
这种意识是非常错误的,低体重并不等于健康。长胖不是目的,身体健康、结实才是目的。瘦弱的孩子,一定要将有氧运动、力量锻炼等组合进行,配合运动营养指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误区六:孩子每天都认真上体育课,就不用再锻炼了
学校体育,教孩子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对体育的态度,在课上不仅仅是体育活动,还有教学的过程,体力活动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回家应该继续锻炼,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而且保证大部分身体活动是中等强度以上体育锻炼。
此外,学校老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做到个性化指导。而我们应根据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安排体育锻炼内容,比如生长发育快速期、青春期前,需要骨质增强型锻炼,同时补充足够钙质;生长发育快速期后需要更多、更强度大的心肺功能锻炼、力量锻炼等等。
误区七:孩子体育成绩班里第一,不需要锻炼了
锻炼是文明健康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仅是为了体育考试才锻炼。
误区八:只做室内运动就足够了
阳光的刺激对青少年生长发育极其重要。任何室内灯光的刺激都无法与阳光相比。阳光对于骨骼系统、免疫力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等正常发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鼓励青少年户外运动,要鼓励青少年阳光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