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国倩
“双减”政策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们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孩子们空出了大把时间,参加一些校内、校外体育实践活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升温。(详见本报此前报道:《体育老师变忙碌了!“双减”政策实施后,江城中小学校园体育急速“升温”》
此前,极目新闻记者走访发现,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时段,体育活动渐渐成为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们用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变多了,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不过,“双减”政策虽然为学校体育拓展了空间,但要让体育教育回归校园,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学校能提供怎样的体育活动内容十分关键。
但现实情况是,不同学校的师资、场地等条件各不相同,学校提供的体育类课后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甚至相差甚远。各方面条件好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课后体育活动,基本能满足学生参加不同体育项目的需求。
但条件有限的学校能提供的运动项目少,由于缺乏体育老师或场地有限,有些学校课后服务的体育项目几乎要靠“抢”,名额满员后,其他想报名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也只好作罢。
早在去年10月,国家就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大力推动体育发展。体育在中考中权重增加和体育进高考的政策,也让更多家长对体育的重要性有所警醒。今年10月2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办公室主任、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会上表示,为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减”落实的同时也在推动“双增”,即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增加接受体育和美育方面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
体育回归校园现在有了政策,但人手不够,场地不足,经费紧张问题还较为突出。体育教育要发展好,也一样需要各方共同支持努力。
对教育相关部门来说,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改善学校目前师资、场地、经费等问题尤为关键,可统筹提升体艺类师资配比,提高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标准。对于学校而言,场地、资源有限,可考虑通过购买的方式引入校外资源,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在相关配套资源问题还未解决前,也可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如有学校开发有氧操、室内操或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自然资源让学生们“动起来”等等。
同时,体育教育中,家庭的配合也必不可少,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也需家长与学校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不少学校尝试布置家庭作业加强家校合作的方法值得推荐。运动不一定需要很大的场地,“因地制宜”在家里可以是做做仰卧起坐、俯卧撑、踢毽子、开合跳、波比跳等不需要场地器械等条件支持的简单运动,也可以是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
另外,家长重视体育是好事,但切忌过度,将学科类培训的焦虑转移到体育培训上。还是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需求和发展规律,引导孩子对运动产生兴趣,培养其终身运动的习惯。
与此同时,社会也需要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尤其是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积极配合教育政策实施,提高行业标准,切不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与“双增”政策背道而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