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对话中国银行场景生态与创新部、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柯建勋
年,中国银行启动四大战略级场景建设,在跨境、教育、体育、银发领域持续深耕,并结合自身探索和同业实践,于、年连续两次升级发布《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条分缕析金融场景建设的核心逻辑与全新机遇,为行业发展提供中行智慧。年,中国银行创新变革组织架构,在业内率先成立场景生态与创新部,这标志着场景建设从初期的探索试点,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此背景下,我们与中国银行场景生态与创新部、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柯建勋先生进行了对话。作为金融场景建设的深度实践者,他将如何看待金融场景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现在与未来呢?
中国银行场景生态与创新部、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柯建勋
图片来源:中国银行
福布斯中国:作为用户,您日常高频使用的中国银行线上场景有哪些?
柯建勋:我个人比较喜欢球类运动,是运动场景的忠实用户。中国银行手机银行的运动专区里,有很丰富的场馆资源、装备资源和周边配套,方便用户预定场馆,购买服饰鞋包等运动装备。如果场馆较远,还可以在运动专区租车、订酒店,对“运动发烧友”来说非常友好。
另外,我向家中的老人推荐了手机银行银发专区。其中有很多健康类科普知识,对他们帮助很大。最近,他们还体验了专区里中银老年大学课程,表示学到了不少,非常充实、体验不错。
福布斯中国:您能否介绍一下中国银行构建金融场景生态的相关背景及意义?
柯建勋:数字经济浪潮中,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日常生活需求,几乎都能在线上场景平台完成。可以说,场景已经成为现代化商业模式的“必选项”。作为金融行业,中国银行必须融入其中,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中行力量。这其中,金融场景就是很好的切入点。
首先,金融场景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及“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进一步突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作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客户基础庞大,金融产品丰富,服务渠道健全,数据支撑完善,风控体系成熟,能更加准确地掌握贸流、商流和资金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帮助场景生态参与方和产业链上下游降低融资成本,提升经营效益,有效推动金融“活水”涌向现代化经济体系。
其次,金融场景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当前,随着消费场景线上迁移率越来越高,老百姓大部分日常生活需求都在线上完成,这其中,金融发挥了重要力量。将老百姓所需的消费金融产品,比如便捷支付、消费贷款等,与非金融服务深入融合,既能保障交易的真实性、安全性,以及场景生态的完整性,还能为老百姓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的服务体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福布斯中国:消费线上化后,部分互联网企业和银行同业在消费场景领域已经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果。相较之下,中国银行在场景建设的赛道上具备哪些优势去突出重围?
柯建勋:任何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场景生态,都建立在多方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这其中,金融发挥着“压舱石”作用。我们经常说“无场景不金融”,但反过来说“无金融不场景”也是成立的。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建设金融场景有三大优势:一是专业的金融服务能力。在金融产品、人员队伍、风控机制上,能够有效满足用户金融需求,保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二是庞大的C/B/G端客群基础,可以为场景建设参与各方相互引流赋能。三是联合非金融行业的头部机构,将他们高质量的非金融服务融入到金融产品中,为客户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的服务体验。
一个高质量的金融场景生态,既要在金融服务上有深度,也要在非金融服务上有广度,但这不意味着要面面俱到,而是在自身优势领域尽其所长、久久为功。一是从自身禀赋出发,针对特定客群,选择适合自己的场景切入。比如中国银行基于跨境传统优势,推出跨境场景服务平台“中银跨境GO”APP,就是运用自身禀赋惠及跨境客群的生动实践。二是将长板做长,不断优化产品服务体验,打造特色竞争优势。金融场景的终极竞争力,体现在金融产品满足目标客群金融需求和交互体验的竞争力。这是银行的本分,也是银行的优势和机会。三是与非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将追求短期利益的资源互换思维,转变为强强联合聚力共生的合作思维,打造一个完整、卓越、融合的场景服务生态。
福布斯中国:基于自身禀赋,目前中国银行主要聚焦的场景和客户群体分别有哪些?各自取得了哪些成果?
柯建勋:一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搭建跨境场景。过去十年,我国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国民“走出去”接受国际教育、跨境商旅,以及非居民来华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涌现了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跨境新业态。结合自身在跨境金融领域的传统优势,中国银行聚焦留学、旅游、非居民、跨境电商四类客群,搭建跨境场景,并在今年年初发布了“中银跨境GO”APP,上线不到一年,用户已经突破万户。
二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搭建教育场景。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国家首批承办助学贷款的金融机构,“教育”的基因始终根植在中国银行的血脉里。随着教育教学模式升级,中国银行围绕“家、校、师、生、教”全客群,推出了高校智慧校园、K12智慧校园等场景服务平台,累计服务对公客户超3万户,个人客户近万户。
三是深入践行体育强国战略,搭建体育场景。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中国银行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双奥银行,在推动全民健康的进程中责无旁贷。今年,围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中国银行整合国内雪场资源,建立起包括冰雪场馆票务、培训、旅游的冰雪场景生态,累计举办冰雪主题活动90余场,吸引余万人参与。现在冰雪季已经来临,欢迎大家继续体验中行的冰雪服务。
四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搭建银发场景。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保障人民健康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成为关系到千家万户福祉的大事。因此,中国银行在银发场景建设过程中,聚焦养老产业、养老机构、银发人群的“急难愁盼”问题,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出公益互助养老平台,帮助银发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安享老年生活。目前累计签约对公客户余家,个人用户近50万户。
福布斯中国:您提到的四大战略级场景都和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息息相关。那么在建设这些场景的过程中,中国银行面临哪些挑战?
柯建勋: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以用户的语言讲述金融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风格和认知模式。随着年轻客群逐渐成为金融场景的主力用户,他们更加娱乐化、个性化、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与银行专业、严谨的语言风格强烈碰撞。因此,金融场景想要赢得用户的认知,第一步就是在内容输出和用户交互上,打破“高冷、刻板”的人设,用他们的语言讲述金融的故事,让权威变得亲民,让专业蕴含温度,让有营养的内容变得鲜活可爱。
其次是如何通过中台建设提升场景可持续运营能力。场景三分靠建设,七分靠运营。随着场景建设不断深入,能否有一个强大的中台作为支撑,深度挖掘用户数据,精准捕捉用户的金融需求,用“货找人”的方式,实现用户到客户、流量到价值的转化,是金融场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需要横向整合不同条线的产品服务,纵向打通前中后台,通过统一用户标识,连接不同渠道的用户,妥善运用各类数据信息,实现闭环精准营销。
福布斯中国:场景建设是对传统经营模式的变革。面对这种变革,中国银行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
柯建勋:任何一次产业升级或者新商业模式的产生,必然伴随着组织管理的变革。尤其对于拥有年历史的中国银行来说,如何在这么长的历史和这么新的潮流之间,快速适应新模式,激发出场景建设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就是转变思维、勇于创新。从实践来说,主要采取三方面策略:
首先在组织架构上构建新型敏捷组织。一是推行“大部门制”,聚焦C端客户,逻辑整合客户、产品、渠道业务单元,将科技元素注入业务,打造数字化银行。二是成立四大战略级场景柔性小组,在跨境、教育、体育、银发不同领域持续深耕,构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生态、相对系统的中台和相对成熟的运营体系。三是成立场景生态与创新部,统领全行场景建设发展,进一步规范场景建设的方法与路径,统筹开展流量经营与转化,做好场景中台建设与完善。
其次在价值转化上坚持长期主义。金融场景价值转化的起点,是培养用户认知,当用户对场景产生信赖后,才能在有金融需求时,自然转化为客户。因此,场景建设的价值贡献,不能以短期盈利结果来衡量,而应坚持长期主义,拉长时间尺度,针对不同阶段,差异化选择评价维度。例如,在建设阶段,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