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守护绿水青山助力高质量发展清镇撤县设市 [复制链接]

1#

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清镇撤县设市。至今,清镇市已走过栉风沐雨、创新图强、跨越发展的30年。

这30年,清镇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节能减排降碳,构建“高质高效、生态循环”发展格局,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获得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等称号,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国家)农业公园创建单位,闯出了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大道。

俯瞰湖城清镇。清镇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天蓝了、地绿了、水清了,生态好了、人气旺了、产业强了,清镇市的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铿锵有力。“风物长宜放眼量”,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样板区、生态文明实践创新区建设为契机,清镇市正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强省会”行动机遇,在黔中大地上生动、深入地践行着“两山”理论。

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治好一汪湖水

红枫湖是哺育贵阳人民的“大水缸”,也是清镇市的一张生态名片,“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是红枫湖如诗如画的真实写照。这是清镇市在红枫湖治理上十余年如一日接续努力的成果。

本世纪初,由于经济发展需要以及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红枫湖周边发展起多家规模较大的污染型企业,包括省铁合金厂、清镇发电厂、贵州化肥厂等。这些企业每年总产值约亿元,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了“半壁江山”,但由于这些企业多采取“傻大黑粗”的生产方式,排放了大量的污水和其他污染物,给红枫湖生态造成极大压力。

同时,为了鼓励湖区村民发展,政府曾鼓励和引导村民利用红枫湖发展水产养殖。“那时,红枫湖上只要有湖湾的地方,几乎都被拦起来养鱼。”红枫湖镇大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学伦说,光是大冲村就有60多户群众参与了拦湖养鱼,在扁山村后午组等地更是掀起了网箱养鱼的热潮,红枫湖变成了一个“大鱼塘”,高密度的养鱼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途径,也加剧了红枫湖生态环境的恶化。

此外,由于红枫湖优美的自然风光,沿湖群众纷纷发展乡村旅游。“20多年前,在大部分人每年工资才几千元的年代,红枫湖的农民只要有一条小船,每年就可收入10多万元。”黄学伦说,那时红枫湖的旅游发展十分火热,沿湖群众慢慢富了起来,但是经营旅游产生的垃圾和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进湖里。

年夏天,红枫湖大范围爆发蓝藻。“湖面叠着一层又一层的蓝藻,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腥臭味。”黄学伦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经专家检测,红枫湖水质降至地表水Ⅴ类和劣Ⅴ类,遭遇生态危机。

红枫湖兴隆半岛一景。代胜强摄

“那时,红枫湖主要功能定位从发电、灌溉、旅游转变为饮用供水。饮用水的水质要求是地表水Ⅲ类及以上,而当时红枫湖的水质是Ⅴ类和劣Ⅴ类,红枫湖水环境亟待治理。”黄学伦说。

为尽快改善红枫湖水质,在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贵阳市、清镇市其他有关单位的推动下,企业、群众的支持下,一场轰轰烈烈的“保湖大战”开始了——

为保护好红枫湖生态,清镇市实施“退湖进城”工程,投入8.65亿元开展红枫湖一级保护区生态移民搬迁,退出7个村民组户村民,让一级保护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区”;实施“退湖进园”工程,关停15家年产总值约亿元的企业;依法取缔户畜禽养殖场,拆除余口固定式网箱和两家投饵养鱼场,拆除违章建筑约12.2万平方米;在沿湖农村新建套污水处理系统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清镇市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环保法庭,受理涉及环境保护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以及相关执行案件。截至年7月30日,该法庭已受理各类环境保护案件件,有13件被评为全国典型案件。

经过多年“退湖”治理,清镇市交出了“大水缸”治理的优异成绩单:红枫湖水质长期稳定在III类、取水口达到地表水II类水的标准。

最近,清镇市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让清镇市每季度获取1次红枫湖流域的卫星遥感数据,外加每年3次的无人机航拍数据,以此掌握红枫湖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化。该平台还在红枫湖沿线7条入湖河流和3条出境河流建设了10套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对进出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在红枫湖畔建设了1套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空气污染物;还在红枫湖沿岸建设了52个视频监控点,实时监控湖岸,实现溯源式监管。这个可实现在线采集、监控预警、移动执法、数据分析、指挥调度等功能的平台,被称为清镇市保护红枫湖的“生态之眼”。

采取雷厉风行的行动,重塑城市形象

碧波荡漾的红枫湖,绿意盎然的城市公园,清澈洁净的东门河水……入选百佳深呼吸小城的清镇市,拥有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在清镇市民肖先生看来,现在优良的城市环境,在过去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生态优良的红枫湖,常现“百鸟翔集”盛景。清镇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小时候,红枫湖由于附近企业污染,以及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东门河里的水散发着焦油味,见不到鱼虾,家里也不敢开窗户。”肖先生说,当时清镇市城市环境可以用“乌烟瘴气”来形容。在实施“退湖进园”“退城进园”工程后,清镇市城区的污染型企业纷纷关停或搬离,肖先生所说的情况开始逐步好转。

为治理好城市生活污水,清镇市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配套市政道路建设污水管网50.25公里,新建成投用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能力由5万立方米提升为11.5万立方米,新建成共计13.58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项目,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东门河由浑转清。

位于清镇市城南的红枫生态体育公园,水清岸绿、林木繁茂,健身步道纵横交错,运动设施完备,是周边群众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但在十多年前,这里却是汞污染的重灾区。清镇市在没有治理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为寻找一条安全可靠、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治理方案,多方寻求汞污染治理技术,创新形成了“覆土+植物修复”的工艺路线,同步规划建设生态公园,投入资金上亿元,实施了清镇市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综合治理工程示范项目。经过长期的土壤治理和植被覆盖,汞污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如今,污地变绿地,荒坡变公园,这里也成为全国第一个重金属污染治理生态公园,“清镇样本”为全国其他类似地区开展大规模汞污染修复治理提供了鲜活的生动实践。

同时,自年贵阳市启动“千园之城”建设行动以来,清镇市致力于构建“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于一体的城市公园体系,先后建成贵阳市体育文化公园、青龙山山体公园、梯青塔湿地公园等49个公园。距离中心城区1公里范围内亩以上的公园达到4个。同时,通过城区节点绿化提升改造,配套建设休闲娱乐、健身设施,建成了一批微小型街头公园,丰富了城市公园类型,初步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公园城市格局,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米见绿、米见园”目标。

数据显示,至年末,清镇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46%,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通过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的建设,清镇市33项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指标达标或基本达标。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绘就‘生态清镇’新蓝图。”贵阳市生态环境局清镇分局副局长刘鑫说。

培育绿色环保产业,建设发展高地

烂泥湾、牛滚凼、水淹塘……站在如今的清镇市王庄铝精深加工产业园,很难将这些代表着荒山野岭的地名和厂房林立的产业园联想到一起,这里是清镇市的工业发展高地,不但有年产值数十亿元的华仁电解铝厂,更有十多个项目正紧锣密鼓加紧建设中。

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年产15万吨再生铝项目、年产一亿平方米绿色印刷版项目、年产6万吨热轧铝合金板材建设项目主体结构都基本完成,清镇经开区(园区服务中心)总工程师田亮表示,明年这些项目都将建成投产,届时,清镇市铝精深加工产业将更为绿色化,绿色产业的产值将实现成倍增长。

王庄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代胜强摄

对于铝产业来说,越到下游,产品的附加值越高。曾几何时,清镇市虽然坐拥全国领先的铝土矿资源,却因为缺少铝精深加工的技术和企业,不得不将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出卖”给省外企业。如今,清镇市在资源丰富、生态承载力较好的王庄选址打造了铝精深加工产业园,承接原中铝贵州公司“退城进园”。这些铝企业从贵阳市白云区等地搬迁至此,都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新技术,依托该产业园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多为铝精深加工中下游企业,以此推动铝产业的绿色化发展。

除产业布局凸显绿色外,作为清镇市工业发展“主战场”的清镇经开区,还将绿色理念落实到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截至目前,清镇经开区已利用海螺水泥新型干法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60万吨、市政污泥15万吨、危险废物12万吨,促进了产业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清镇经开区在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又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的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接下来,清镇经开区将继续在绿色产业打造上全力出击——明确铝及再生铝资源加工生产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首位产业,逐步引进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不断提高绿色产业集聚度,扩大绿色产业规模。推动广铝、华锦铝业等开展赤泥综合利用探索,实施好塘寨电厂脱硫石膏生产建材和以发电余热为主要能源的热力综合利用园区建设。加大对企业开展低品位或高硫矿利用、工业固废处理、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强化绿色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推广。严格实行产业准入管理,对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一律不准落地。

按照发展计划,到年,清镇经开区将培育3家以上绿色产业龙头企业,资源产出率相比年提高10%,绿色产业增加值占清镇经开区工业增加值比例50%以上,绿色产业集聚度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以绿色经济体系为特色,产业共生高效、环境人文和谐的综合类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发展愿景。

记者许发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