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如今许多城市里的年轻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
为了缓解身体疲劳,健身在年轻人之间越来越流行,此外各类体育活动也成为了人们工作后的放松首选。
其实中国古人很早就了解到了锻炼身体的好处,那么在没有专业的健身器材,以及成熟运动方法的古代,他们又是怎么锻炼身体的呢?
在讨论中国古人的锻炼方法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对于身体的看法。
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人体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气血。
而其中“气”又是维持生命的基础,故锻炼身体在古代被称为“养气”。
另一方面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发现了保持身体素质,在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
《*帝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即人们应该增强身体素质,降低患病的几率。
▲《*帝内经》书影
至于锻炼的目的,则是要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使其达到自然和谐的程度。
因此古人提倡锻炼一定要适度,东汉名医华佗就有“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极耳”的论断。
这也成为了古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方针。
除了中医学之外,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思想,对于古人的锻炼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的身体社会化理论,即在儒家思想体系下,一个人的身体不单单只是生理上的存在,还是人德行及社会地位的体现。
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古人在行为上不得不有所收敛。
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而不可随意损毁之类的言论,想必大家也都听过。
▲古人射礼重现
这样的思想,对于锻炼也有所影响。
虽然在儒家理论中,射箭、骑马等体育活动都是士大夫必备的技巧,但是他们对于运动的重视不在其本身,而是在于其中彰显的礼教思想。
古代不同阶级的人,在狩猎时都有不同的礼仪规范,这才是儒家思想所看重的东西。
那么他们对于参与射猎的人,有什么要求呢?
在《论语》中孔子有“射不主皮”的说法,即射箭不以击穿皮靶为目的,只要射中就可以了。
▲箭靶
在这种要求下,人们对于体育活动自然是“点到为止”,其锻炼意义也十分有限。
后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官方*治指导思想后,君主们如果沉溺于射猎,就会被大臣们扣上昏君的帽子。
在这种舆论影响下,体育活动的*治属性越来越强,其锻炼功能也被不断削弱。
比如在唐代的木射游戏,就直接将儒家思想中所反对的“滥、慢、傲、贪、佞”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义、礼、恭、俭、让、智、信、温、良”等,分别书写于十五个木球上,进行游戏。
意图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儒家思想,游戏的竞技性,自然也就被大大削弱了。
▲景区中的木射项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大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其*治和社会属性要远大于竞技属性,因此其强度不会太高,这也和中医理论中适度锻炼的宗旨十分吻合。
不过,这种强调等级制度的体育运动,并不适合平民参与。
除了前面提到的射箭、骑马这两种儒家“六艺”之外。
古代还有不少礼仪性体育运动,这些活动也都是为统治阶级准备的,同样不适合百姓参与。
无法接触贵族运动的古代百姓,在生活中也发明了不少有趣的体育活动。
虽然受到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这些活动和贵族运动一样竞技性不是很强,但其依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有帮助参与者锻炼身体的功能。
在众多古代运动中,最知名的莫过于蹴鞠了。
蹴鞠的雏形发源于汉代,到了宋代时发展到高峰。
古典小说《水浒传》的流行,更是让这种运动变得家喻户晓。
▲古人蹴鞠图
虽然如今有不少人将蹴鞠看作现代足球的起源,但其实两种运动还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
相较于强调对抗性和竞技性的现代足球,蹴鞠更讲究观赏性。
虽然也有两队对抗的蹴鞠比赛,但个人表演的“白打”(不设球门,类似于花式足球表演),反而更加吸引人。
从这一现象中,也能体现出中国传统体育,对于文化以及艺术性的重视。
这也让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历史的沉淀后,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像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也早已成为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秋千
要说中国古代有没有注重竞技性的体育项目,那么答案也是肯定的。
那就是在*营中举行的格斗、摔跤等竞技性比赛。
这些项目的举办多半是为了提升士兵的作战能力,因此有着明确的胜负,不过其对于民间体育锻炼的影响,微乎其微。
由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对于参与者的锻炼效果,便十分有限。
为此,古人精心开发出了多种养生运动。
其中的五禽戏、八段锦等养生操,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
▲五禽戏动作
和西方健身,崇尚增强力量等身体属性不同,中国古代健体养生的宗旨在于使身体回到和谐自然的状态。
因此,古人便开发出了许多模仿动物动作而来的健身术。
这些动作体现了古人对返璞归真的追求,也确实对舒缓身心有着促进作用。
除了这些养生操之外,我们熟知的螳螂拳、蛇拳等象形拳术也是基于这一思想发展而来的。
相对于五禽戏之类的养生操,这些武术中加入了部分擒敌的手段,但其发展的初衷,也是在于让练习者,强身健体。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民间体育项目,最核心的理念在于它们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以及表演属性,健体属性并不突出。
而那些专门为锻炼设计的体育项目,也更加注重“天人调和”,和现代体育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表演螳螂拳的武者
因此当十九世纪末,体育的概念刚刚传入我国的时候,我国的部分学者们将很多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划分在了体育的范畴之外,并且断言中国国民,缺乏体育锻炼的基础。
这样的评述显然是武断片面的,中国其实有着深厚的体育锻炼传统,只是和西方体系相去甚远罢了。
在介绍完了古人的体育运动项目之后,我们不妨再来聊聊古人的养生理念。
和现代人不同,古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面朝*土背朝天的农民。
他们在一年的大多数时候,都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因此他们的身体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下,这让他们并不像现代人一样,有着那么迫切的健身需求。
▲古代农民形象
即使是那些有健身需求的人,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前面我们说过了中国古人最重要的健身理念就是回归自然。
在锻炼时间的选择上,他们也在贯彻着这一理念。
在《千金要方》中,就有关于生活节律的描述。
书中提倡人们在不同的季节保持不同的作息,以应对天气的变化。
比如夏天一定要早睡早起,而在冬天虽然要早睡,但一定要等到天亮后再起床。
对于不同人群的锻炼时间,部分中医典籍中也给出了建议。
比如孩子必须要在和暖无风的天气中,出门嬉戏等等。
这也为古人的锻炼,提供了指南。
▲《千金要方》书影
除了运动之外,现代健身体系中饮食调控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国古人在很久之前,就意识到了食物对身体的作用。
他们将人体描述为“先天之气”,将摄入的食物称为“后天之气”,或者“水谷之气”。
古人认为只有后天之气和先天之气达成和谐,人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
因此古人对于养生食物有颇多研究,也诞生了许多知名的养生菜肴。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其实已经掌握了保持身体健康的原理。
并且针对这一原理提出了许多健身方法和养生食谱,这些对于帮助古人保持健康的体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人的健身理念和现代人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那就是古人是希望通过调节身体,来提升自己的德行,平静内心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而现代人提到锻炼,则单纯是为了改善身体情况。
因此古人的锻炼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这也让中国古人的锻炼方式在如今看来显得较为保守。
虽然如今这类锻炼方式,无法满足城市中年轻人的锻炼和健身需求,但是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底蕴,依然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如今的健身房
而且如今许多“社畜”因为过度健身,引发健康问题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此时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先人的智慧,用更加温和的方式来锻炼身体。
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内心境界的提升,这样才能够真正拥有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