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体教融合让体育成为真正的主科 [复制链接]

1#

按照将在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年版)》,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仅次于语文、数学,排名第三。由此,有人认为“体育上升为第三主科”。

事实上,与年版、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的课时占比虽排名第三,但课时数并未增加,20年来一直是每周小学1至2年级4节体育课,3年级至初三3节体育课。

课时占比排名第三,并不意味着体育课就真的占有第三重要地位。

原因有多重。一则在应试需求下,真正的主科语文、数学、英语地位“强势”,在教学实际中往往会加课,天气不好、主科考试甚至体育老师生病等,都可能导致体育课停课或被挤占。

二则体育教师严重缺编。中国教科院最新研究显示,依照中等水平配置要求,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缺额约15万个。也正是因为缺人,在岗体育教师往往超负荷工作。配齐配强体育老师仍然是个现实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体育成为主科恐怕只能是奢望。

三则体育课质量不高。即便课时得到保证,但因为担心学生受伤,有些体育课的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完善保障、评价机制,比如体育课评价标准除了孩子体质提高,能否掌握一到两项让其受益终生的运动技能至关重要,这也是普及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的要义所在。但现实是,一名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虽然上了14年体育课,但通过体育课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的学生却不多。令人欣喜的是,新课标强调在体育教学中创造复杂的运动情境,提出学业质量标准,提出科学设置运动负荷等。这意味着,体育课有望告别以往“无强度、不出汗”的“尴尬”。如果新课标得到切实实施,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体质,也将助力提升体育的主科地位。

要想让体育成为主科,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仍有待加强。自北京奥运会举办以来,通过设立“全民健身日”等举措,全国人民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已大大提升。由新课标引发的对“体育上升为第三主科”的讨论也反映出大家对体育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