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问题与对策 [复制链接]

1#

一、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对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孩子长身体的重要时期。体育锻炼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益方式,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强壮起来,以保证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去参加学习活动;参加体育锻炼,需要不懈的坚持力,通过体育锻炼也培养起了孩子的意志力,有利于其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奋力拼搏;体育活动中常常有很多的团体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团体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可以使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培养,就一个班级来说,也可以利用团队活动使班级的凝聚力得以增强;参与体育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克服一些烦恼和压抑,积极面对生活。但是,从参与体锻的自觉性来看,小学生这方面情况普遍不好,笔者就其原因略作分析。

二、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自觉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参与体育锻炼会影响学生学习精力与本研究相关的问题,笔者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各不相同,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已经很繁重了,还要参与体育锻炼,孩子的身体会吃不消的;还有些家长对孩子爱惜有加,担心参与体育锻炼会出意外,包括孩子摔伤碰伤等,因此,很多家长选择了用营养保健品来替代体育锻炼。

(二)学生方面: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志力较为薄弱这一代小学生出生于计划生育*策变革之前,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一般是家中老少两代数口人共同疼爱的宝宝,物质生活充裕,而意志坚持力较为薄弱,做事常常会半途而废,参与体育锻炼这样的“体力活”对他们来说有些吃不消,面对体育锻炼,很多学生都选择逃避,尤其是遇到雨雪寒冷天气,更不愿意参与。就体育课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尚可,对于中长跑一类对身体耐力要求比较高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很低,逃避的学生占大部分。

(三)学校方面:体育课程普遍不受老师重视就学校而言,教师普遍看重文化课,即使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益处,但还是把体育课程当成“副课”来看。在很多学校领导看来,小学体育课是不需要技术含量的课程,因此,学校一般不对体育教师作过高的要求,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有文化课教师兼任。从课程的发展来看,领导和教师都在钻一个空子——体育课程不会在考试和考核中拖学校后退。既然体育无关学生升学,而且部分学校的体育设施并不齐全,甚至活动场地都极为有限,学校领导自然也不愿在校园开展体育活动而去“影响”文化课教学。从认识到设施建设,都限制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

三、促进小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对策

(一)改变偏激观念,营造良好氛围改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被动局面,首先需要从改变家长、学生和老师对体育的认识和偏见开始,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小学阶段乃至终身发展的价值,学校需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发展体育教育的有关*策要求,不断争取学校体育课程硬件建设指标,完善实施建设;体育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这门课程,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氛围,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唤醒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

(二)创新体锻形式,激发学生热情对于小学生来说,体育锻炼的形式非常重要。小学体育锻炼中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凸显出趣味性和竞争性。趣味性如何体现呢?可以将游戏融入体育活动中,满足小学生快乐的需求;因为小学生最喜欢在活动中“赢了”,只要学生觉得自己赢了,就更有信心参加更多的活动项目。因此,需要多在体育锻炼中设计竞技性活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小学生熟知和喜欢课前导入,注重布置儿童化的活动场地,联系小学生愿意参加的活动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保证锻炼活动的实效性。

(三)坚持差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不是所有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都适合于每一位学生,有的学生体质强健,喜欢运动,尤其喜欢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有些学生体质较弱,可以从鼓励其参与一些动作幅度较小的对体力要求较低的活动入手,尊重每一个小学生的个性差异。体育锻炼中可以把学生按身体素质和个人喜好分若干小组,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实行差异化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四)创新评价策略,注重自我检测在体育锻炼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在国家已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给予鼓励性地评价,使学生都能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并能享受老师给予他们的赞许和肯定,保证体育锻炼的可持续性。体育锻炼的评价策略中,应该留给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检测空间,让学生自己能感觉到已有的提升和进步。

四、结语总之,小学生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有家庭、学生个人和学校教育导向等各方面的原因,只有认真探究有利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策略,一定会改变已有被动局面,开创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新局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