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3/9222203.html宋代相扑:女子角抵是特色
中国古代所谓的“相扑”运动起源于春秋时代的“角抵”“争交”,这是一种带有武术性质的民间游戏:人们戴着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到了宋代,相扑融入更多技巧,演变为一种兼具竞技性和娱乐性的综合运动。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头司每旬休按阅内等子、相扑手、剑捧手格斗。”宫廷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在全国范围内广搜强勇之人,训练他们成为专业的相扑手,以用于*事。
除此以外,相扑还是宋代宫廷宴会娱乐的压轴节目。《梦粱录》卷三《宰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中也有记载:“第九盏进御酒。左右*即内等子相扑。……宴罢,群臣入殿,谢恩退。”“内等子”是宋朝宫廷的职业相扑手,在宴会上,他们通过表演相扑来助兴。
除了专业相扑队外,民间相扑也有极为繁盛的发展,《梦粱录》又有云:“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摽手之资。”从中可以看出,没有正规编制的相扑者会在民间活动,他们的主要演出场所就是勾栏瓦肆,并且以此谋生。此外,市井街巷的相扑表演也热闹非凡,有“小儿相扑”“乔相扑”“女子厮扑”等各种新奇的形式。这些相扑艺人都有自己的艺名,比如男的叫周黑大、曹铁拳、铁板沓,女的叫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
宋代的女子相扑可以说是一大特色。在古代,女子们被束缚于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中,鲜有机会抛头露面,更不必说在赛场上像男子那样搏斗。而宋代相扑场上的这些女子们,轻装上阵,在赛场上扭胯送腰、摩拳擦掌,为激烈的角逐更添一份独特风韵。宋代社会开放的风气可见一斑。
踏索与上竿:高难度高风险体育项目
踏索,顾名思义是一种高空走绳运动,又名走索、上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惊险、刺激。表演之人必须掌握平衡之术,将百来斤重的身体稳稳地控制在悬空的绳索上来回移动,偶尔一个小小的摇晃,都能令底下的观众倒吸一口凉气,正所谓“闪然欲落却收得,万人肉上寒毛生”。
踏索表演者们技艺高超,由此一种比踏索更高难度的“跳索”应运而生,要求表演者在绳索上旋转、跳跃,甚至翻个跟头。他们健步如飞,借助绷紧后的绳子的弹力表演各类花式动作。即使两个人相对而走至“狭路相逢”处,也能“肩相切而不倾”,从容应对。这样的场景被记录在《文献通考·乐二十》之中:“汉世以大丝绳系两柱头闲,相去数丈,两倡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肩相切而不倾。”